四川日報 2020年08月17日
專家建議盡快開展風險評估,確定風險等級,從而確定具體時間
我省提前避險的掌握標準
“三個緊急撤離”
●危險隱患點發(fā)生強降雨時要緊急撤離
●接到暴雨藍色及以上預警或預警信號要立即組織高風險區(qū)域群眾緊急撤離
●出現險情征兆或對險情不能準確研判時要緊急撤離
8月10日至13日,我省遭遇入汛以來最強連續(xù)性暴雨天氣過程。從14日晚開始,我省又將迎來新一輪強降雨。
省地災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,90%以上的地質災害都與強降雨關系密切。新一輪強降雨即將來臨,地災該如何防?8月14日,記者就此采訪了省地災辦相關負責人和相關專家。
□川報記者 寇敏芳
硬仗
地災發(fā)生概率極高,不可掉以輕心
從歷史氣象資料來看,我省每年8月發(fā)生強降雨概率極高,并且多集中在龍門山斷裂帶區(qū)域。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后,龍門山區(qū)山體不穩(wěn)定因素增加,遇到強降雨容易崩滑、垮塌。因此,8月的強降雨時段也是地災高發(fā)時段。
從今年汛期的氣象條件來看,雨水分布并不均勻,汛期前段雨水相對往年同期偏少,但進入8月,尤其是8月10日-13日強降雨來襲,不少地方都接近甚至超過歷史降雨量峰值。以蘆山縣為例,12個小時降雨超過400毫米,而當地全年的降水量僅有1600毫米左右,也就是說一夜之間就下了全年四分之一的雨。
“接下來仍然是一場硬仗?!笔〉貫霓k相關負責人表示,從氣象信息分析,15日的降雨區(qū)域與上一次降雨的區(qū)域基本重合,“剛剛經歷一輪暴雨,土體相對飽和,再遇強降雨,可以說地質災害發(fā)生的概率極高?!?/p>
迎戰(zhàn)
爭分奪秒排查隱患,檢視預警網絡
8月13日、14日雨水減弱,全省各地緊急開展災害隱患點排查、核查工作,并對預警網絡進行檢視,進一步發(fā)現問題,全力迎戰(zhàn)即將到來的新一輪降雨。
雅安是此次降雨中受災較為嚴重的區(qū)域之一,當地排查工作啟動較早。在記者采訪的寶興、蘆山、天全三個縣中,排查工作在11日白天就迎著降雨陸續(xù)啟動了。
行動快速,源于我省堅持汛期駐守督導制度,要求地勘單位在汛期派技術人員常駐防災重點縣,一旦災害發(fā)生,就能第一時間安排專業(yè)技術力量對隱患點開展調查。
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水文隊是蘆山縣的技術駐守單位。技術負責人劉天宇告訴記者,除了排查,他們也負責為當地群眾開展技術培訓,“平時都要給群眾講一些災害識別的辦法,比如發(fā)現井水渾了、房前屋后的地面突然開裂了等等,就是地災可能發(fā)生的信號。”11日白天,他們陸續(xù)接到群眾的報災信息,迅速開展了核查工作。
“排查的目的是盡量發(fā)現新增隱患點,同時查明降雨導致的隱患變形或加劇情況。”省地災辦相關負責人介紹,“雨前、雨后、雨中”的“三查”工作已經成為各地防災工作常態(tài)。
避險
引入風險管控思路,科學確定轉移時間
防災關鍵在一個“早”字。8月10日以來,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我省已發(fā)生較大規(guī)模地質災害200多起,絕大多數都實現了成功避讓。
從記者了解到的蒲江、崇州、石棉、什邡等地的成功避險案例來看,各地在收到預警后對受威脅區(qū)域人員進行撤離轉移,災害發(fā)生時,隱患點附近已經沒有群眾。
“這就是地災風險管控理念的體現?!敝袊刭|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鐵永波介紹,所謂風險管控,就是對災害發(fā)生的各種風險進行評估,確定風險等級,然后制定相應措施,把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。比如,對某一個受災害威脅的區(qū)域來說,要把人員傷亡的風險降到最低,就要制定轉移避險方案,提早把人員轉出來。
“早”,多早才算早?從風險管控角度,“早”可以用科學標準衡量。鐵永波舉例說,人員轉移和安置都需要經費,轉移50個人還是轉移200個人、安置1天還是安置5天,成本不同。如果不愿承擔高風險,那么就要付出更多的資金成本。在評估了風險等級和成本投入后,就能確定“早”的具體時間。
“實際上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?!辫F永波建議,地災高風險縣應盡快開展風險評估,梳理臨河臨溝等重點區(qū)域人口家底,搞清楚哪些地方應先撤和撤離人數、范圍等,“把重點區(qū)域、人口密集的區(qū)域梳理清楚了,風險就會急劇下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