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孜日報 2020年06月19日
18日晚,受災村民在墨爾多山鎮(zhèn)岳扎壩村臨時安置點。
丹巴縣衛(wèi)生系統(tǒng)工作人員在臨時安置點開展消殺工作。
志愿者正在運送應急物資。
◎甲央讓布 本網記者 謝臣仁 游飛 劉小兵 文/圖
6月17日凌晨3時20分許,丹巴縣半扇門鎮(zhèn)梅龍溝發(fā)生泥石流,阻斷小金河,形成堰塞湖,造成丹巴縣山洪泥石流災害。
災害發(fā)生后,當?shù)亓⒓磫尤墤表憫?,緊急動員全縣干部群眾參與應急搶險。一場與自然災害抗擊的戰(zhàn)斗打響,在省委、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,在州委、州政府的領導關心下,丹巴眾志成城搶險救災,演奏出一曲氣壯山河的雪域浩歌。
緊急疏散 強力之舉得“安心”
山下是洪峰洶涌的小金河,山上是煙火升騰的安置點。6月18日,在墨爾多山鎮(zhèn)紅五月村臨時過渡安置點,80歲高齡的村民袁前力和他42歲的殘疾兒子袁輝東在救災帳篷外曬著太陽,神情安詳,一點也看不到受到自然災害影響所帶來的慌亂。
而在前一天凌晨,這對父子的內心是不平靜的。6月17日凌晨3點40分許,睡夢中的袁前力一家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。伸手按開關,卻遭遇停電,屋內伸手不見五指,屋外雨聲大作,恐慌一下襲來。
“三叔不要慌,我是輝軍,鄉(xiāng)上來電話說梅龍溝滑坡,上面成堰塞湖了,隨時有危險,必須快點轉移?!遍T外響起村支部書記袁輝軍的聲音。鎮(zhèn)定下來,袁前力的兒媳婦嚴小蘭在手機電筒照亮下打開門。開門之際,只見外面大雨滂沱,袁輝軍和幾位民兵已被淋得像一只只“落湯雞”。
“三叔,搞快,我們幫你轉移到安全地帶。”話不多說,袁輝軍與隨行民兵背起袁前力和癱瘓在床的袁輝東,帶著嚴小蘭,直奔500米遠的半山而去。
據袁輝軍介紹,紅五月村離堰塞體下游約3公里左右,是此災害中受威脅較大的地區(qū)之一。6月17日凌晨災情發(fā)生后,鄉(xiāng)村干部和民兵隊伍第一時間組織沿河居民連夜轉移,并采取就近投親靠友、搭建帳篷等方式,安置轉移群眾。隨后,相關部門、鄉(xiāng)村干部和當?shù)厍鄩涯耆罕?,團結協(xié)作,抓好險情監(jiān)測、人員勸返、安置生活等工作。
在臨時過渡安置點,記者看到防災救災工作有序開展、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無虞、群眾情緒穩(wěn)定,對救災勝利充滿信心。
紅五月村臨時過渡安置點只是丹巴疏散安置的一個縮影。
人民安危記在心,一枝一葉總關情。險情發(fā)生后,疏散撤離危險地帶的群眾是頭等大事。6月17日凌晨3時20分,山洪災害發(fā)生后,省、州、縣及鄰縣28支救援隊伍和群眾救援隊伍共計450余人立刻投入救援,在當日上午9時,完成對小金河兩岸受威脅地帶群眾的緊急疏散,累計轉移疏散5100余戶2.12萬余人。
人民至上、安全第一。根據各鄉(xiāng)鎮(zhèn)、村組受災情況,丹巴采取縣城集中安置、就近投親靠友、搭建帳篷等方式,共安置受災群眾7200余人。將受災最重、危及生命安全的重點地區(qū)群眾安置到半扇門鎮(zhèn)關州村活動室、中路鄉(xiāng)政府、墨爾多山鎮(zhèn)岳扎小學、章谷鎮(zhèn)三岔河社區(qū)等18個集中安置點,搭建帳篷72頂,集中安置1800余人。以投親靠友方式分散安置5400余人。把險情相對不嚴重、存在一定風險的1.4萬余名群眾疏散到安全高地;6月18日險情緩解后,1.4萬疏散人員均已返回家中,屬地鄉(xiāng)鎮(zhèn)、村組干部全員在崗在位,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,實時監(jiān)測報告情況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危險,及時通知撤離。
公安干警在搶險救災中堪稱“保護神”。丹巴縣公安局常務副局長陳莉告訴記者,17日凌晨災情發(fā)生后,該局第一時間派出200多名警力,疏散轉移了小金河沿河威脅最大的5個村群眾279戶、900余人;隨后派出警力,分小組在各危險區(qū)域24小時值守,負責險情監(jiān)測、交通管制、人員車輛勸返等工作,防止發(fā)生意外。
災害發(fā)生后,國網丹巴供電公司立刻組織30人的突擊隊,分成4個組,2個組投入線路搶險、隱患排查,2個組負責安置點用電保障。“一定要保障電力供應,讓受災群眾在安置點過上亮亮堂堂的穩(wěn)定生活?!眹W丹巴縣供電公司黨支部書記廖運康說,在危難關頭,一定要“電亮”群眾生活。
危急有人幫,百姓心不慌。確保受災群眾有飯吃、有衣穿、有地方住、有干凈水喝、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,是丹巴安置工作必須做到的最低要求,也是最實在的保障。
非常時刻 援助之手很“暖心”
墨爾多山鎮(zhèn)紅五月村77歲村民吳桂香是個“老病號”,患有高血壓,一直在服藥。6月17日凌晨倉促轉移時把藥落在了家中。6月18日上午她感覺不適,家人聯(lián)系到衛(wèi)生院的醫(yī)生袁坤蓉;十幾分鐘后,藥送到了吳桂香手上,她服藥后感覺好多了?!案兄x你們送來了救命藥哦!”吳桂香感激地說。
把工作做到實處、做到細處、做到暖心處。丹巴縣衛(wèi)健局局長蔡永光介紹說,為切實做好暖心服務,該局整合縣醫(yī)院、縣疾控中心,墨爾多山鎮(zhèn)、半扇門鄉(xiāng)及其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的衛(wèi)生院工作人員和各村村醫(yī)投入醫(yī)療衛(wèi)生保障工作,全縣120名醫(yī)衛(wèi)專業(yè)人員投入健康保障工作?!耙獔詻Q實現(xiàn)搶險救援中‘有醫(yī)療保障’的目標,決不能讓群眾缺醫(yī)少藥而造成‘次生災害’?!?/p>
當突擊隊員克服困難,在崇山峻嶺間跋涉兩個多小時,歷經千難萬險將物資送到上山避險的村民手中時,半扇門鎮(zhèn)關州村村民秦邦芬感動得熱淚盈眶:“這個時候一包餅干、一桶方便面都是寶貝哦,謝謝你們!”
道路已被泥石流沖毀,可受災群眾急需生活物資。丹巴縣公安局第一時間組織突擊隊員,爬山繞道深入到泥石流災區(qū)開展搜救工作,為受災群眾送去生活物資和食品。突擊隊員沿著放羊小道前行,小道在陡峭濕滑的山壁上曲折蜿蜒,一不留神就有可能跌下山谷,但是大家沒有畏縮,堅毅前行。
在保障救援物資方面,丹巴縣積極對接州級物資儲備庫,實時動態(tài)掌握物資的儲備需求情況,確保物資儲備充足,積極協(xié)調阿壩州小金縣為堰塞湖上游受困群眾提供生活物資保障,統(tǒng)籌調度縣內物資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。截至6月18日,已調配帳篷120頂、棉被300床、大米1000斤、面粉300斤、菜油500斤、掛面500斤,已分別運往受災鄉(xiāng)(鎮(zhèn))、村組。
黨和政府的關懷讓人盈淚,更有鄉(xiāng)親的守望相助、攜手抗災,令人感懷。
“大家都趕快進來坐,不要客氣,馬上就可以吃飯了?!?月18日,在墨爾多山鎮(zhèn)紅五月村三組地處安全地帶的一戶人家,記者看見一個院壩里聚集了13名老人,房屋主人正在熱情招呼大家。房屋主人名叫羅桂香,今年65歲。她告訴記者,她一家四口,兩個女兒都在外面工作,平時就她和老伴在家。災情發(fā)生后,同村沿河的群眾都轉移到了安全地帶,有的住在親友家中,有的住在救災帳篷里。考慮到老人們住在帳篷里不利于健康,她主動向村上提出,愿意把自家收拾出來為村中老人提供食宿?,F(xiàn)在,有22名老人在她家吃飯,13名老人在她家免費住宿。
榜樣在引領,風尚得發(fā)揚。羅桂香的善舉感動了眾人。災情發(fā)生后,紅五月村在外工作、經商人員發(fā)起了捐款,村里用一部分善款買了清油、面粉、牛奶等物資拿到羅桂香家使用,“幫襯”著她一同照顧好村中老人。
對于別人的贊譽,羅桂香很不好意思,她說:“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,其實是大家在幫助這些老人。我們都是本鄉(xiāng)本土的,大家一起渡過難關,比什么都重要?!?/p>
危難之時,需要濃濃溫情熨帖心靈。72頂藍色帳篷錯落有致地分布著,在藍天白云下分外美麗;裊裊炊煙升騰起陣陣暖意,溫暖心底。
協(xié)力抗洪 自救之法聚“民心”
6月18日上午,洪水奔涌,沖刷著河岸,水位不斷上漲,河水離寬闊的岳扎壩子只有一米來高的距離。
在最有可能決堤的地方,一臺挖掘機正在轟鳴工作,挖出了一個3米寬2米深的深坑。
“往左再挖半米,挖寬一點,還要再挖深一點,挖到‘老底’,只有基礎穩(wěn)當了,‘擋水墻’才不會被沖垮?!蹦珷柖嗌芥?zhèn)岳扎壩村村民張恩華在一旁指揮挖掘,忙個不停。
張恩華介紹說,“壩基”挖到4米寬、3米深,填上大石頭筑牢基礎,再在上面用“鐵絲籠子”裝上塊石壘成6米高的堅固“擋水墻”,這是岳扎壩村“建設大軍”當天必須完成的任務。
與洪水競速,為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,一大早,村委會成員就通過微信、電話、大喇叭動員避險到半山腰安置點的勞動力組建攻堅隊伍。
“昨天晚上,鎮(zhèn)干部與我們對岳扎壩段洪水水位進行勘察,認為洪水極有可能漫灌上壩子。為了保住岳扎壩子180畝肥沃土地和有84戶的岳扎壩移民新村,必須建起‘擋水墻’?!痹涝鷫未宕逯Р繒浐饩靡愀嬖V記者,村委會一動員,本已避險轉移到山腰安置點的350名村民中,具有勞動力的140名村民立刻如猛虎下山,挖基槽、運石塊、筑墻垣,掀起聲勢浩大的家園保衛(wèi)戰(zhàn)。
上山為避險,下山為搶險。男人破土取石,女人接力裝車;男人“打主力”,女人“敲邊鼓”,有條不紊,運作高效。
“村子是大家的,我們都不希望土地和房子被淹,所以村支書一招呼,大家都爭著來。最后是村組干部、黨員、民兵和年輕的村民來了。”村民趙小燕一邊接力搬石頭,一邊點數(shù)著介紹哪些是“積極分子”。
民兵薛成先就是趙小燕說的“積極分子”。他告訴記者,全村25個民兵都來了,是一支生力軍?!捌綍r為民,‘戰(zhàn)時’為兵,打硬仗咋少得了我們民兵?!?/p>
墨爾多山鎮(zhèn)黨委書記羅興進看到全民皆兵、協(xié)力奮戰(zhàn)的場景,最大的感受就是“大家心齊”。 “這得益于這些年脫貧攻堅中凝聚了人心,也得益于長期演練增強了大家的防洪搶險意識?!绷_興進表示,正是民心相向、民力相聚,才能在危急之時匯聚磅礴力量。
不只是在岳扎壩村、不只是在墨爾多山鎮(zhèn),在此次抗擊山洪泥石流災害中,丹巴廣大群眾為抗擊洪災、保衛(wèi)家園聞令而動、主動作為。
6個小時,全縣累計疏散5100余戶2.12萬人,接近全縣三分之一的人口,龐大的數(shù)字折射出令人驚嘆的速度。這速度來自于各級黨員干部主動擔責、挺身而出、組織有力;更來自于丹巴人民萬眾一心、協(xié)力抗洪的精神。在這時,“人心齊、泰山移”得到了最好的明證。
不屈丹巴 必勝之念有“信心”
半扇門鎮(zhèn)是此次山洪泥石流災害“核心區(qū)”,直面無情現(xiàn)實,挺起不屈的脊梁。“災情就是命令,時間就是生命。面對險情,面對生命的呼喚,我們不能有絲毫的遲疑。我們鄉(xiāng)村干部、基干民兵立刻奔赴一線,全力投入抗洪搶險。”電話那頭,半扇門鎮(zhèn)鎮(zhèn)長謝仕英鏗鏘的聲音充滿力量。
危難之時,方顯英雄本色。第一時間保障群眾生命安全、第一時間開展現(xiàn)場核查、第一時間轉移安置群眾、第一時間開展應急保障、第一時間逐個排查隱患……與時間賽跑、與危情賽跑,在有著國家和省州作堅強后盾的同時,丹巴勇?lián)黧w責任,挺起堅強脊梁,搏擊巨浪。
面對搶險救災工作的嚴峻形勢。逐項研究、逐項安排、逐項壓實責任,縣、鄉(xiāng)、村三級聯(lián)動、同頻共振:縣委書記在受災一線踏勘災情、現(xiàn)場指揮,縣長坐鎮(zhèn)指揮中心統(tǒng)籌調度,各相關部門分赴災區(qū)開展救援,沿河鄉(xiāng)鎮(zhèn)的縣級聯(lián)系領導第一時間下沉一線,鄉(xiāng)鎮(zhèn)、村組力量積極開展自救,形成了縣鄉(xiāng)村三級協(xié)調聯(lián)動,多方密切配合的應急搶險救援合力,有序推動各項搶險救援決策部署落實落地。
關鍵時刻沖上前,黨員身份亮出來。中流砥柱,戰(zhàn)斗堡壘,先鋒力量,勇往直前。搶險救災中,鮮艷黨旗飄起來、金色黨徽亮起來、先鋒作用強起來。
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;哪里有險情,哪里就有黨組織。全縣共組建各類黨員先鋒隊、青年黨員突擊隊、黨員搶修隊、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等多支,積極參與搶險救災工作。
防汛有力,救災有序,抗災有效。全縣黨組織的戰(zhàn)斗堡壘作用得到彰顯,各級黨員干部用超倍的付出,克服各種困難,只為堅決打贏這場應急搶險戰(zhàn),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。
6月18日21時,墨爾多山鎮(zhèn)岳扎壩村臨時過渡安置點燈火明亮,10多個帳篷一字排列。帳篷外,村民們圍成小圈聊著家常,一言一語中早已沒有災情初發(fā)時的緊張,三五個小孩正在追逐打鬧,笑聲讓安置點更有生機;帳篷內,有的群眾在吃晚飯,有的群眾正在鋪床,有的群眾已經安睡,大家都有條不紊、舉止平靜。65歲的岳扎壩村村民鄒茂康帶著老伴、兒媳婦和3個孫子住在12號帳篷。他說,目前最重要的是安心避險,人安全就什么都有希望,災害過后再考慮其他事情,相信困難會過去,日子會好起來。
“帳篷通了電,吃的、蓋的都有,你不要擔心;房子的事情也不要擔心,只要人沒有問題就什么都好,政府會幫助我們克服困難的?!边@是墨爾多山鎮(zhèn)紅五月村村民袁秀芳與遠在成都的兒子的通話。
半扇門鎮(zhèn)阿娘溝一村、關州村房屋基本被沖毀?!拔覀冴P州村損失很大,但只要人安全,財產損失了不要緊,大家團結起來,有黨委政府的幫助,我們相信一定能戰(zhàn)勝災害、挺過難關?!卑肷乳T鎮(zhèn)關州村村民鄭明富說。
質樸的話語,卻透著強大的信心。強大的信心,來自于不屈的力量。
危難之際激發(fā)的巨大凝聚力,在不斷豐富和升華。迎接挑戰(zhàn),巍然挺立,不屈丹巴必將以勇氣戰(zhàn)勝困難、以信心贏得勝利。
最新消息